細數水果激素謠言,你上當了沒?

資料來源:食力
「膨大劑」、「生長素」、「電石」、「乙烯」這些聽起來「化學味」十足的農藥與農業資材實在令人恐懼,為什麼農民還要使用這些生長調節劑呢?讓我們來拆解農藥成分,翻開高中生物課本,一起破解各式各樣的水果激素謠言!

20世紀開始植物學家發現,植物分泌的天然「化學分子」例如生長素(吲哚乙酸)、激勃素(GA)、離層酸(ABA)、乙烯的「植物賀爾蒙」。能夠以極少量的濃度(ppm)影響植物發育,比方生長素能促進根系發展、激勃素能幫助果實膨大、乙烯能加速果實成熟等作用。

植物激素不但化學結構單純,甚至已經存在於自然界,人工合成容易。同時又具高度物種專一性,只對植物有效,不會影響動物生理反應。爾後以「人為方式」,使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,調整農作物生長,例如種子發芽、莖節伸長、誘導開花、果實發以及果實成熟等技術便成為全球農業發展主流。

而過去曾傳過許多水果使用激素的謠言,更需要一一來破解!解答

  • 香蕉頭尾綠中間黃,就是塗抹催熟劑人工催熟,多吃容易致癌?
  • 小心!蒂頭未成熟就變黑的芒果別吃,因為使用生長素催熟?
  • 草莓中間空心、過大或畸形都是加了膨大劑,吃多恐傷身?
  • 鳳梨芯大太不能吃,是噴了生長激素?
別讓水果激素謠言傷害台灣果農,台灣農民最常使用的益收生長素與電石,長期以來皆應用在芒果果實、鳳梨催花等技術。由於這類果實成熟時間或開花期往往不一致,又或者採收期容易碰上颱風造成災損,為了降低農損,運用人工轉熟或是採收後催熟,便是果樹管理最好的經營策略。


留言